人还在五六十岁的时候,可以豪言壮语:“我是不要子女管,真的走不动了,请保姆,实在不行了,就自我了断。”
是的,反正还不算太老,身体也好,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。
到了七十岁之后,真的走不动了,连做饭这样的事情都不行了,人的嘴就开始服软了。之前说的话,都不算数。人的本性就是“贪生怕死”,不到万不得已,还是要活下去的。
大部分的家庭里,都是老人七十岁之后,才开始显露出,哪一个子女最孝顺的。
古人有一句谚语:“男看后,女看前。”
儿子和女儿,要分别来看,才知道孝顺到底是怎么回事了。
图片
01
春秋时,孔子的学生曾子,读了很多的书,也成为了儒家的代表人之一。
曾子的妻子,耳濡目染,也学到了很多儒家的知识,对公公婆婆是特别孝顺。
有一天,曾子让妻子蒸梨给老父亲吃。大概是因为火候不到,梨子就没有蒸熟。
曾子见状,非常生气,要把妻子休掉。
曾子说:“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,以后遇到大事,岂不是更加糟糕。”
蒸藜不熟,曾子休妻,这样的典故,在今天看来,确实有点过分了。大不了就把梨子再放到锅里,再蒸一阵子,还没有上升到夫妻散伙的地步。
但是从孝道来看,体现了一个特点:曾子结婚之后,不是一个怕妻子的人。曾子在小家庭里,还是可以真正当家做主的。
一个儿子,在结婚之后,还是一如既往地关爱父母,不受到妻子的阻扰,不被枕边风吹倒。
俗话说:“娶了媳妇忘了娘。”就是说,一部分男人,一旦结婚后,就把父母忘记了,也完全听从妻子的主张。
妻子讨厌公公婆婆,或者非常计较婆媳矛盾。男人站在妻子的一边,父母就变成了恶人。曾经父母养大儿子,给儿子支付彩礼,买婚房的事情,都被遗忘了。
男看后,第一就是看结婚之后的表现,是不是一如既往地把父母当人看。
曾子把自己一生所学,都教会了儿子曾申。
有一个叫吴起的人,走了几百里路,来拜曾申为老师,学习儒学。
有一天,一个老乡告诉吴起:“你的母亲过世了。”
吴起为了学业,就决定不去奔丧。
曾申就把吴起赶出去——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,还算什么儒家?
事实证明,儿子孝顺是表象,而儿子的后台,还站在儿媳。儿媳往往是操盘手。好的儿媳,是儿子的后盾,公公婆婆也能沾光。
可见一般,男人看后,第二就是看家中老人过世后,男人是否当大事;男人有没有坚持给祖宗扫墓。或者说,老人病倒之后,男人有没有承担主要责任。
如果从尽孝的具体条件来看,男人需要有钱,有事业,有出息,有一定的经济基础。
柴米油盐酱醋茶,哪一样都要钱。而钱的来源,是知识、业绩、人生谋略等。
男看后,第三就是看男人的后背,是否厚实,有没有尽孝的能力。
图片
02
在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,苏明玉一直被母亲瞧不起。家庭重男轻女的氛围很重。
苏明玉考上名牌大学,但是母亲拒绝给续费,非要她读免费师范。
苏明玉多年没有回家,母亲就把其房间都处理了,还说:“你一个女儿,还要什么房间。”
苏明玉很伤心,成年之后,对娘家是没有什么感情的。苏母过世之前,都没有怎么尽孝。
这就说明了,女人是否尽孝,关键看女人在成年之前、嫁人之前,是否得到了娘家人的关爱。
一个女人,长期被娘家人瞧不起,各种打压。女儿好不容易打工赚了一点点钱,也被父母拿走,给儿子们买房读书。
一个女人,一出生就取名“招弟、招娣”,就为了父母养儿子而存在。这女人一定是很失望的。
一个女人,总是被灌输一种思想:“嫁出去的人,泼出去的水。”还要给娘家带来巨多的彩礼。
一个女人,分配不到娘家的任何财产,还被当成外人来养。
但凡种种,肯定会让女人寒心。一旦她出嫁了,或者有能力独立,那就和娘家父母没啥关系,要尽孝,除非是老父母道德绑架,打官司。
只有那些长期被父母关爱,一直当成自己人养的女儿,才会有孝心。
女儿读书,享受好条件;女儿找对象结婚,也不要什么彩礼,也得到父母的支持;女儿在家,和儿子的待遇一样,能分配到财产。这都是给孝心做铺垫。
女儿尽孝,不是父母强求来的,是感情互动的结果。曾经父母哺育女儿,后来女儿走多远,都会反哺父母。
女儿结婚之前,父母要女儿尽孝之前,父母做了什么?家庭发生了什么?看清楚了,就有了孝顺与否的答案。
图片
03
俗话说:“欣赏一个人,始于颜值,敬于才华,合于性格,久于善良,忠于人品。”
我们都以为,人品好的儿女,有善心,会尽孝,可以长久依靠。
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,自己是不是那个人品好的人,给子女无尽善意的人?父母都人品乱糟糟的,还指望儿女,就有点无稽之谈了。
聪明的父母,都会做到两点。
第一,善待儿子和女儿,费尽心思把他们养大,给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,有赚钱的本事。
第二,儿女结婚之后,还是手心的宝。对儿媳和女婿,都视如己出,把温暖传递给子孙。
尽孝的本质,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问题,还是人情的交换,经济的支撑。
爱人者人恒爱之,因果不虚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